大众学佛网
大众学佛网
慧能大师 莲池大师 达摩祖师 虚云法师 弘一法师
主页/ 济群法师/ 文章正文

《解深密经》与唯识思想

导读:唯识宗的依据经典有六部,其中最重要者当推《解深密经》。在唯识学创立过程中,许多重要理论都渊源于此,所以说,《解深密经》是学习唯识宗的必读经典。《解深密经》在印度的梵本有广略二种:一、广本,有十万颂;二、略本,有一千五百颂(见圆测《解深密经疏》卷二)。汉地但传略本,先后有四译:  一、刘宋元嘉年中,求那跋陀罗(功德贤)在润洲江宁(今镇江)东安寺译出。一名《相续解脱经》,有一至二卷,相当于唐译《解深密...

  唯识宗的依据经典有六部,其中最重要者当推《解深密经》。在唯识学创立过程中,许多重要理论都渊源于此,所以说,《解深密经》是学习唯识宗的必读经典。

  《解深密经》在印度的梵本有广略二种:一、广本,有十万颂;二、略本,有一千五百颂(见圆测《解深密经疏》卷二)。汉地但传略本,先后有四译:

  一、刘宋元嘉年中,求那跋陀罗(功德贤)在润洲江宁(今镇江)东安寺译出。一名《相续解脱经》,有一至二卷,相当于唐译《解深密经》后二品;一名《第一义五相略集经》(见嘉祥大师《法华玄论》),此经已散失,从经题看当为唐本《胜义谛相品》的异译,因为第一义是胜义谛:五相,《瑜伽师地论》所引《解深密经》,在辨胜义谛相中正由五相说明(见《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五)。

  二、北魏武帝延昌年间,菩提流支在嵩山少林寺所译,名《深密解脱经》,有五卷,分十一品,为唐本全经的异译。唐本《胜义谛相品》的四段,在此分为四品,所以唐译本八品,在此则为十一品。

  三、南朝陈文帝天嘉二年,拘那陀罗(真谛)在梁安郡(今广东惠阳一带)译《解节经》,有一卷四品,相当唐译《胜义谛相品》。

\

  四、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三藏在西京弘福寺所译《解深密经》,共五卷八品。是四译中最为完善的本子。

  本经的内容主要由序分(教起因缘)和圣教正说的二大部分组成(见圆测《解深密经疏》卷二)。

  序分为序品,本经但有通序(证信序),叙述闻、时、主、处、众、五事(依亲光《佛地经论》判)。教主说经时,住光曜无比的七宝宫殿,法会特别庄严,具十八种圆满,佛身有二十一种功德。以大悲心普为发趣一切乘众,其中有具足十三种功德的声闻和具足十大功德的菩萨,更得观自在、曼殊室利等极位菩萨为当机者,益显法会之隆重。

  圣教正说分共有七品。初四品(胜义谛相品、心意识相品、一切法相品、无自性相品)明所观境;次二品(分别瑜伽品、地波罗密多品)辨能观行;后一品(如来成所作事品)显所得果。

  胜义谛相品 ;辨胜义谛相。全品分四段说明:第一段由解甚深密意菩萨解答如理请问菩萨所提出的胜义谛无二离言的道理。第二段佛陀正式为法涌菩萨说:胜义谛是圣者内自所证、无相所行、不可言说、绝诸表示、绝诸诤论,不是凡夫众生所能寻思的。第三段佛陀为善清净慧等说胜义谛与诸行相是非一非异的关系。第四段佛陀为善现(须菩提)等说胜义谛是遍一切一味的平等相。

  心意识相品: 由广慧菩萨请问心意识秘密善巧道理。世尊在此宣说了第八识甚深大法。此识名一切种子心识,往来于五趣四生之中,投胎受报,执受根身、种子:又名阿陀那识,随逐执持根身;又名阿赖耶识,与根身共安危故;又名为心,能积集滋长色声香味触,有情由此识作为根本依止,前六识随缘显现,前五识现行必有分别意识与之俱转。这是依止法住智建立心意识秘密善巧。如果能透过诸识差别,不见诸识别相,则名心意识胜义谛善巧。

  一切法相品; 由德本菩萨请问于诸法相善巧道理,世尊宣说三相:一者偏计所执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圆成实相。偏计所执相是假名安立自性差别,乃至所有言说,如眩翳人眼中所有眩翳过患;依他起相是一切依因待缘所生自性,如眩翳人眩翳众相;圆成实相是一切法平等真如,如净眼人所缘境界。又遍计所执相是无相法,依他起相是杂染相法,圆成实相是清净相法。菩萨如实了知无相法,就能断灭杂染相法,证得清净相法,菩萨通达这些道理,就可以称为于诸法相善巧。

  无自性相品; 辨三无性(一、相无性,二、生无性,三、胜义无性)。全品由五大部分组成:一、菩萨请问分:由胜义生菩萨回顾世尊初转*轮时,曾说蕴、处、界等自性差别的有性教,至般若会上又说诸法皆空无自性,以为前后矛盾,不知世尊依何密意而说?二、如来正释分:正显无性教的施设,用三无性显了解释一切法无性及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的道理。三无性依三性安立:依遍计执相立相无性,由相本无,但有假名言安立;依依他起相立生无性,由缘生法无自然性,又缘生非胜义为胜义无性;依圆成实立胜义无性,由胜义是无我法性所显。由此所谓一切法无性,但无凡夫所执我法性及外道之自然性,非谓一切都无性也。又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是依相无性及胜义无性而说:由遍计所执相本无所有,而圆成实相法尔如是。又三无性中:为初发心有情说生无性,显缘起诸法无常无恒,从而相信因果,修习资粮,为资粮、加行位有情说相无性及胜义无性,使其于缘起因果不生遍计所执性,能正厌离,能正离欲,能正解脱,不起烦恼、业、生三种杂染。又依无性教释一乘义:由三乘有情都依三无性妙理而得解脱,所以世尊密意说言唯有一乘,非诸有情无声闻、缘觉、菩萨种姓的不同,尤其是趣寂声闻永不成佛。又辨五事具足不具足的四种人,对无性教取解不同,升沉各异。三、菩萨领解分:是胜义生菩萨对世尊昔日所说的五蕴等法门,一一用三性三无性分别解释,并举喻显示佛陀的无性教,或隐或显的遍一切大小乘经中。四、校量叹德分:胜义生菩萨进一步对佛陀一生所说教理,依三无性教的隐显不同,用三时判摄。以阿含的有教及般若的空教,具为佛陀隐密不了义说:唯今所说三性三无性为显了了义说。又辨弘扬此经功德。五、依教奉持分:是说信受奉行利益。

  分别瑜伽品: 佛陀为慈氏菩萨开示瑜伽止观。主要内容包括修习止观的依住、止观所缘四种境事,获得止观的方法,随顺止观的作意,止观二道一异,止观的单修与双修,止观的种类差别,止观中的止相、举相、舍相,修习止观菩萨如何知法知义,修止观中遣除法相的方法,止观所摄诸定,止观的因果作业,止观诸障差别,止观能证菩提的过程,修习止观菩萨善知六处能引发广大威德,无余依灭受等,全面介绍了大乘瑜伽止观法门。

  地波罗密多品: 佛陀为观自在菩萨宣说十一地及六度。全品大分为四:一、广明诸地:解释十一地的名义,阐述诸地所摄功德:四种清净、十一分、八种殊胜,及地上菩萨投生、愿力的优越性,分别十一地中所对治二十二愚十一种粗重。二、详释六度:由六度出名、六度与三学,六度与福智资粮,五相修学六度,施设诸度数无增减的所由,六度次第安排依据,六度品类差别,波罗密多得名理由,六度总别清净相,波罗密多五相有五种业,六度具最广大等五相,六度因果无尽,菩萨爱度不爱度果的原因,诸度各有四种威德,德度因果利益,众生自业过失,般若取法无性、三种波罗密多的十八门组成。三、分别地中随眠等障:说明害伴随眠、羸劣随眠、微细随眠三种在地上断的情况、断的时间,以及菩萨烦恼的得失。四、辨如来说一乘意:如来依诸法法性是一,说惟有一乘,非诸有情无种姓差别。最后是依教奉行分。

  如来成所作事品: 世尊为曼殊室利菩萨解说如来成辨的种种事业。全品内容有十二部分:一、分别法身相;二、如来化身生起相;三、如来言音差别;四、如来心(受用身之心)生起相;五、如来化身有心无心;六、如来所行与如来境界区别;七、如来成佛、转*轮、涅槃相;八、如来为诸有情作缘之差别;九、如来法身与二乘解脱身的不同;十、如来威德住持有情相;十一、净土与秽土何事易得、何事难得;十二、依教奉持功德,这些显示了佛果三身的不同作用。

  本经是唯识宗重要依据经典,为唯识宗的建立直接提供了理论根据。

  一、一切种子心识:

  在本经《心意识相品》提出一切种子心识,又曰阿陀那识,又曰阿赖耶识,又曰心。经中以之为有情生命主体出现,它轮回生死,来往于五趣四生中,执受根身、器界、种子,成为诸法生起所依,及精神领域的依赖。是唯识宗的特殊理论。

  二、诸法唯识:

  唯识宗的核心典籍《成唯识论》,建立了诸法唯识的理论体系,从因能变和果能变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因能变,指万有之因的种子阿赖耶识,集起生成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这种思想就是根据本经《心意识相品》中“一切种子心识又名曰心,以能积集滋长色声香味触”的含义而来。果能变,是自证分变现相见二分,从认识论角度建立唯识,这种思想渊源于本经《分别瑜伽品》,世尊对弥勒菩萨说: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

  三、三性三无性:

  三性三无性是唯识宗的核心理论,也可以说它包括了唯识全体,唯识家谈空说有,显示中道,都是根据三性三无性,在三性中,遍计所执性说明了凡夫的我执与法执:依他起性则显示了客观世界中依因待缘所生的假有现象:圆成实性告诉我们圣人以如实智所认识的宇宙人生实质。凡夫由无知所产生的心外实有我法的境界是不存在的。所以依遍计所执立相无性,相即无性,了不可得:依因待缘所生现象虽有,但不是自然有,有而不真,所以依依他起立生无性,盖无自然性也。宇宙人生的实质真实不虚,但必须远离凡夫的错误观念,空去遍计所执才能证得,所以依圆成实立胜义无性,由此胜义是依无性所显,修道人遣除遍计所执性之后才得以证入。这种三性三无性思想,见于本经《一切法相品》和《无自性相品》。

  四、五姓各别,无姓不能成佛:

  在中国佛教史上,曾经有过阐提能否成佛之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著名典故即由此而来,最后以大本《涅槃经》的传入方结束诤论。因此,在隋唐之前的教界,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几乎已成定论,没想到唯识思想的传入,把一切有情分为五种姓,即声闻种姓,菩萨种姓,缘觉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其中定姓声闻不能回小向大,无姓有情不能成佛,这与传统佛教的主张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说法。唯识家的五姓各别思想尽管详见于《瑜伽师地论》,但还是来源于本经《无自性相品》。

  五、一乘方便,三乘真实:

  与五姓各别,无姓不能成佛一样,一乘方便、三乘真实是唯识家的又一特殊理论,因为传统佛教都是说一乘真实、三乘方便。而这种思想又是出自于权威经典《法华经》中,因此,在隋唐以前的汉传佛教界,一向都主张三乘方便、一乘真实;而唯识宗则提出三乘真实、一乘方便;实在令中国人感到震惊,好在一想到《大智度论》所说的,佛陀依四悉檀设教,众生根机不同,佛陀说教各异,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了,唯识家的这种思想主要也还是依据本经《无自性相品》。

  此外还有三时判教、瑜伽止观、十度、十一地、佛陀三身、诸障差别等,无不来源于本经,这都说明了学习唯识,研习《解深密经》是何等的重要。

  本经在印度最早为《瑜伽师地论》所引用,该论在《摄抉择分》中引用了《解深密经》正宗分之全文作为教证。显示了瑜伽法相教理出自金口。其次是无著撰疏弘扬,据西藏大藏经的丹珠藏中,有无著菩萨撰的《解深密经释》,文约义丰,是印度中期大乘佛教中权威性的代表作。无著的《摄大乘论-所知相》分中,也引用《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心境一异门成立唯识。世亲释《摄大乘论-所知依》分,本经的《心意识相品》被全部引进。此外还有真谛三藏译出《解节经》后,撰《解节经》四卷,弘扬本经。

  在汉地翻译的《解深密经》中,流传最广、注疏最丰的当属唐译本。奘公留学印度十七载,从戒贤论师听授《瑜伽师地论》三遍,当然学过本经,归来后主持译场,随译随讲,由弟子们记录成书。在奘公门下,最著名的有窥基、圆测二师。《大藏经》中现存圆测的《解深密经疏》四十卷,书中旁证博引大小乘经论,深刻分析经文奥义,是后世研究本经的准绳。又有遁伦所著《瑜伽师地论记》四十八卷,其中关于本经的注解有八卷,内院欧阳竟无居士曾将这一部分内容单独摘录出来,列入经中各品文下,成八卷;又从亲光《佛地经论》的序文引来补足序品,成前二卷,合为十卷,称曰《解深密经注》。唐代《解深密经》及《瑜伽师地论》注解,从史籍的记载看来还有很多,可惜大多都已佚失,此不赘述。

  近代,太虚大师撰有《解深密经纲要》,概论经史及全经大意:又著《解深密经-如来成所作事品讲录》,阐述佛果功德。又有韩清净居士撰《瑜伽师地论披寻记》,为论中所引的《解深密经》也作了注疏。现代则有演培法师所撰《解深密经语体释》,用现代语言写成,通俗易懂,是学习本经的入门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