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大众学佛网
基本佛法 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您认识佛教吗 说吉话祥
主页/ 佛学基本知识/ 文章正文

繁华处淡泊,安静处养心!

导读:繁华处淡泊,安静处养心!日行一善,一年行三百善,积善成德,改变命运。各位善友同修:大家早上好!这里是日行一善共修平台,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开始今天的美好之旅。淡泊者心清,心清则志明;奢糜者心浊,心浊...
繁华处淡泊,安静处养心!

日行一善,一年行三百善,积善成德,改变命运。各位善友同修:大家早上好!这里是日行一善共修平台,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开始今天的美好之旅。

淡泊者心清,心清则志明;奢糜者心浊,心浊则淫乐。无淡泊无以清心寡欲,无奢华无以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故洁由淡泊污由奢。淡泊是高洁人生之源,奢华乃糜烂人生祸根。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可见,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欲望还是尤为重要的,如果利欲熏心,可能就会做出损人利己的事。而清心寡欲,生活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精彩。

《诫子书》有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为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

生活,其实越简单越幸福,然而这个道理并不是人人都懂。世人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随波逐流,只去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就要经常应对各种生活压力与精神压力,长期下去这样的精神负担也会让人苦不堪言。

有这样一则故事,从前,一位高僧下山游说佛法,在回寺途中经过一家店铺,看上一尊佛像。于是想把佛像买回去,供奉在寺庙里。但店铺老板要价5000两,分文不能少,而且他看到高僧如此钟爱这尊释迦牟尼像,更是咬定原价不放。高僧见状,笑了笑,然后不与店老板争执,直接回寺了。

寺里的人听说了这件事,便问高僧,打算多少钱买下这尊佛像。高僧说:“只需500两足矣。众人唏嘘:“怎么可能”高僧说:“佛理犹存,当有办法,万丈红尘,芸芸众生,欲壑难填,则得不偿失啊,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当让他仅仅赚到这500两!”

第二天,高僧召集来弟子,让他们一天一个去店铺里和老板砍价,且出价越来越低,甚至低于二百两。最后,在店铺老板懊悔不已时,高僧出现,且开出了五百两的高价。店铺老板喜出望外,且附赠了高僧龛(kān)台一具。

高僧得到了那尊铜像,谢绝了龛台,单掌作揖笑曰:“欲望无边,凡事有度,一切适可而止啊!善哉,善哉。所谓养身莫善于寡欲。

真正的财富从来都不是堆积如山的金银,而是一颗满足的心。”

六祖慧能有一句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世间一切都是空的,无任何一物,我们所看到的所感受的一切只不过是肉身中的眼耳鼻舌身的感知罢了,心空一切皆空,心贪一切皆烦恼。清心便能寡欲,寡欲自会心安!

有一对好朋友,一个叫谦让,一个叫贪欲。他们约好一起到天堂去,他们带的干粮基本都够他们路上吃的。为了体现无私的友爱精神,他们在路上谦虚地你推我让,时间也因此耽误了一半。再这样让下去也不是办法,贪欲开始想,既然你不要,我要。于是他把谦让的东西吃了。

后来在路上出现了奇怪的事情。贪欲吃了谦让的东西以后,觉得胃口大开,吃了还想吃;而谦让为了体现他的度量,即使饿得走不动,对贪欲总是有求必应。一个是饿得走不动,一个是过饱走不动。然而天黑前终于到达了天堂。

但是他们却同时被拦在了天堂门外。贪欲说:为什么不让我们进去?天使说:因为你太贪,把朋友的东西都吃了。贪欲说:可是那都是他给我的呀。天使说:哪怕人家主动,哪怕人家心甘情愿,你也不能无视于对方的饥肠辘辘。你连这点道理都不明白,如何进天堂?

谦让说:那么我呢?为了让贪欲吃饱,我都快饿死了呀。天使说:如果说贪欲进天堂的可能有万分之一,那么你进天堂的可能连十万分之一都不到。谦让不解其意。天使说:把自己饿成这个样子,绝不是美德。你把天堂当成剧场,把上帝当成观众了。

面对故事的结局,可能很多人都感到意外,为何谦让也没有进入天堂呢?谦让是美德,但是过分谦让却不一定是好事。就算要谦让,那也要看对象是谁,面对一个极度贪婪的人,即使你处处谦让,他也会觉得你的谦让是理所应当。谦让固然好,但如果和贪欲在一起之后,其实所谓的谦让在此刻也就变了质,变成了纵容贪欲的罪魁祸首。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修行,一杯水,它的重量是一定的,但是拿的时间越久,就会觉得越来越沉重。同样的道理,如果学不会清心寡欲,淡泊名利与世无争,那就有可能会被欲望压垮。

莫让贪欲占据自己的脑海,莫让自己内心深处那块净土在贪婪面前败下阵来。淡泊,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