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大众学佛网
基本佛法 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您认识佛教吗 说吉话祥
主页/ 佛学基本知识/ 文章正文

经常做这件事,必能快速消除业障、积累功德!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导读:经常做这件事,必能快速消除业障、积累功德!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修习佛法一定要具备智慧,不管修布施也好,修忍辱也好,修持戒也好,修六度中的任何一度,如果没有以空性智慧摄持,就不可能获得究竟解脱之因。因...
经常做这件事,必能快速消除业障、积累功德!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修习佛法一定要具备智慧,不管修布施也好,修忍辱也好,修持戒也好,修六度中的任何一度,如果没有以空性智慧摄持,就不可能获得究竟解脱之因。因此,让自己的心相续上生起空性至为重要。就行布施而言,在行持布施时应对众生生起悲愍心,并进一步用三轮体空来观待抉择:不执著行持布施的“我”, 不执著被布施的“对象”, 不执著布施的“物”,思维所有这一切都如同梦境,不是实有的。做到从开始的有为法最后达到无有造作、任运而成。我们常说做善行时应争取达到三种最胜的要求,三种最胜中,前行发心最胜,是讲经者们经常要讲到的;后行回向殊胜,也是认为回向最为重要,也是经常要讲到的。就此方面,在家的信众们在绕塔转经时都在以动听的声音说:尽遍虚空的一切众生,都是我的父母,祈愿一切如母众生能远离轮回痛苦,往生西方极乐刹土。听起来很悦耳,也很美好,但在实际行动上,祈祷者在发心上是否达到标准、内证境界又是怎样的?如果口诵的祈祷与内心一致,表里如一,那当然才是最好的。

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作如上祈祷呢?因为诸上师们讲经时经常会说到:“回向很重要!回向很重要!发心很重要!发心很重要!”所以大家就牢牢记在心里。虽然最胜三修法中,正行无缘是最胜之修法,但是有很多宣讲佛法者认为正行无缘之最胜,是很高深的空性见的修法,是很难起修的,在家信众也难理解,故很少宣讲此修法,很多修行人也认为正行无缘空性正见的高深法门,而不去认真思维。不要说在家信众,即使是我们出家人,哪怕是只念诵一个仪轨,都会说发心很重要,有些可能也去如是思维,同样也会说回向很重要,而双手合掌作回向。按理说,三最胜中最重要的是正行无缘的修法,但往往有很多修行人都忽略了这个修法。

我们在修行时如前面所说,哪怕只是绕佛塔,仅仅做到有造作的思维诸法如梦幻、所做善行皆是空性,对此哪怕是生起一点信解,都是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如云:“福报小者对佛法,不细观察不生惑,若细观察生疑惑,能够摧破三有根。”这就是说:下根士夫认真地观察佛法的道理,也就是生不起一点疑惑。就一幢房屋来分析抉择,安立名为房屋的这个物体是由柱子、横梁、地板以及墙壁等组合而形成的,实际上没有单纯意义上的房屋。同理,从古至今,我们都认为我是实有存在的,执著于我安乐、我痛苦、我有某某需求、我处于顺境而欢喜、我处于逆境而苦恼等诸多能执著中而不能自拔。如果 我们认真思维,头颅不能被称为“我”,牙齿也不能称为我,足也不能称为我,指甲也不能称为我等等,那我又是谁呢?现实生活中,孩童们调皮打斗时,被打的小孩给对方说:“不要打我”。对方回答说:“我没打你,我打的是手。”同样打肩膀时,也会说:“我没有打你,我打的是肩膀。”虽然这些孩童的语言是未经思考的戏言,但的确找不到打的是“我”。如果认真思考这些孩童戏言,则体现了空性之正见。事实上,所谓的“我”是假名安立的,所谓的房屋也是假名安立的,进一步思维,我们的手也是由手指等组成的,不存在单一的手。比如说拉住手,实际上是用手指拉住手指,并没有拉住手。究竟手在哪里呢?手掌的上部分不能称为手,手掌的后部分也不能称为手,光是手指头与指甲等也不能称为手,那么什么又是手呢?经过思维抉择,单独存在的手也是没有的。

如此,我们就可以慢慢理解空性的道理了。同样,我们在修行佛法中,行布施、持戒、诵经等时,一方面应对佛示生起虔诚的恭敬心;另一方面应认识到这些善行的体性皆是空性。空性正见是佛教正见最高理趣,对此应生起敬信,把空性正见作为皈依之对境,探索空性的真理,争取获得定解,如是起修,就称之为正行无缘之最胜修法。如果达到正行无缘的标准后,做任何善事之功德虽经千劫都不会减少,也不会衰损,当然也就不会生起烦恼,以空性正见摄持的一切善行皆成为解脱之因。

佛法中有诸多修持的方法,但因其广博精深,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又是有限的,只有攫取其中的精髓,观修其最直接最殊胜的法门。就如我们去拉萨,坐汽车、坐火车、坐飞机都能到达,当然骑马、走路最终也是能到的,只是时间的长短以及付出的辛苦不同而已,事实上,我们很多人选择了坐飞机,因为它是所有交通工具中最快捷的。修持空性就是这个道理。

既然我们认识到,修行佛法最大的功德利益是观修空性;最好的消除业障的修法莫过于观修空性;最快的集积资粮的修法也是观修空性,那么作为修行人,哪怕只有短暂的修行时间,都应观修诸法缘起性空的空性见。如果尽力往这方面起修的话,那我们就抓住了修行的根本,并一步步地趋入修行的正道,当然也就向智慧的彼岸又迈进了一步。

(注:本文选自齐美仁增堪布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