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大众学佛网
基本佛法 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您认识佛教吗 说吉话祥
主页/ 佛学基本知识/ 文章正文

经过了二百多年的理论创造历程,唐代的华严宗思想进阶的如何了?

导读:经过了二百多年的理论创造历程,唐代的华严宗思想进阶的如何了?唐代的华严宗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过了前后绵延二百多年的理论创造历程及在理论创造过程中的不断发展演变。华严宗在理论学说上的重大创造突...
经过了二百多年的理论创造历程,唐代的华严宗思想进阶的如何了?

唐代的华严宗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过了前后绵延二百多年的理论创造历程及在理论创造过程中的不断发展演变。华严宗在理论学说上的重大创造突出地表现在诸多范畴、概念的提出和创用。

在前后绵延二百多年的理论创造过程中,不同的华严宗人在华严宗的理论创造史中均有着不同的地位,呈现着不同的思想倾向,各自面临并解决着不同的时代性的理论问题而融摄众家之长。经过几代华严宗人的不断努力,华严宗凭借独具特色的众多理论创说构建起一个庞大而缜密的思想体系,统摄了佛教众家思想,呈现出会通中国佛教的鲜明特色,达于中国佛教义学发展的高峰,成为中国佛教思想中的一朵奇葩。

“法界缘起”是华严宗的“一乘别教缘起”,它所探讨的根本对象是法界自体的缘起之“相”,是把宇宙的真实存在样态塑造成在无限差别与矛盾中所体认出的圆融无碍、统一和谐的理想世界的佛教理论,实际上是华严宗的法相论。

“法界缘起”被明确地确定为《华严经》的独特宗趣,是从智俨幵始的;对“法界缘起”的理论意境展幵具体的创造性的理论阐发也是从智俨幵始的。在魏晋以来的“玄”学风尚及《华严经》对“十”的偏爱等基础上,智俨对《华严经》的譬喻性演说进行了高度的思想提炼,创建了“十玄”学说,从十个方面对“法界缘起”的理论意境展开了具体的阐发,并把地论学的“六相”说成功地转化为华严宗的独特教说,构建起了“法界缘起”的基本理论框架。

智俨的“六相”确是描述宇宙万有的存在样态的学说;不过,智俨的“十玄”所探讨的不仅是宇宙的真实存在样态问题,同时也包括了宇宙的生成论问题。因此,智俨对“法界缘起”的具体阐发与他对“法界缘起”的理论规定并不完全相符。法藏在智俨思想的基础上,对“法界缘起”进行了一番充实与改造的理论工作,不仅进一步回应并融摄了当时新的宗派法相唯识宗的根本性理论,积极为华严宗的理论学说创建根基,而且改造了“十玄”说的理论内容,把关于宇宙生成论的部分明确地归入“法界缘起”的理论“原由”,使“法界缘起”真正成为探讨法界自体的缘起之“相”的法相论,并把“六相”说明确地与“法界缘起”的理论意境以及“一乘圆教”说联结起来,提出“六相圆融”说。

至此,华严宗的“法界缘起”理论基本成熟,并被以后的华严宗人所继承、发挥。作为“法界缘起”核心理论的“十玄”与“六相”之间的关系,尚是学术界尚未解决的理论问题。与当前学者的观点不同,笔者认为,“六相圆融”说并非是智俨的首创,而是出自法藏之手;“六相”不仅以具体事物为对象,“十玄”也不必一定要以整个宇宙为对象。

事实上,“十玄”与“六相”所要探讨的对象是一致的(即大到宇宙的总相,小到一尘的存在及其彼此的关系);“十玄”与“六相”的不同是对同一对象或境界的两种不同的展开路径而己,前者偏于分析,后者偏于综合。因为对“十玄”与“六相”有所误解,对于“六相”与“十玄”在形成上的彼此关联问题,学术界产生了两种彼此对立的观点,此一问题似乎尚未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心性论自南北朝以来已成为中国佛教思想中的中心议题。

在探讨法界自体的缘起之“相”的法相论时,华严宗人也非常重视心性问题,并把“法界缘起”纳入心与性的本原角度加以探讨,这就是华严宗的“性起”理论。“性起”说认为,整个宇宙及宇宙一切皆是佛果究竟体性的显现,佛果的究竟体性与宇宙万有乃不二之一体。这是从佛果的立场而言的。华严宗“性起”说深层的学说渊源是南北朝以来的心性本原说,其直接的学说渊源则是来自《华严经》对心性问题的演说,特别是《华严经宝王如来性起品》的“如来性起法”之说。

当然,“性起”说有时也被理解为以般若空宗中的“法性”或“空性”为体自然显现缘起万法的理论。这是华严宗人多把如来法身与法界等同的结果。“性起”说是智俨首创的理论。他认为,“性起”是指本具之觉性在心中的当下显现及其所现起的境界(但变现出的境界又与如来之性相合,远离分别相),这是一切众生皆有之事。法藏在智俨的基础上对“性起”思想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特别注重从佛性的角度来发挥“性起”之义,突出“果”性起的地位,明确以中国的体用思维组织“性起”思想,并明确把染法缘起纳入“性起”范畴之中。华严宗“性起”思想至此基本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