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大众学佛网
基本佛法 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您认识佛教吗 说吉话祥
主页/ 佛学基本知识/ 文章正文

菩提甘露114:凡夫被世间名言束缚住了

导读:菩提甘露114:凡夫被世间名言束缚住了 什么是后善流通呢?听完后要依教奉行,就是把善知识的教授教诫如法行持。 教授跟教诫不同,教授是告诉我们一个法门,应该怎么去做;教诫是告诉我们什么事情不能做;...
菩提甘露114:凡夫被世间名言束缚住了

什么是后善流通呢?听完后要依教奉行,就是把善知识的教授教诫如法行持。

教授跟教诫不同,教授是告诉我们一个法门,应该怎么去做;教诫是告诉我们什么事情不能做;这是一体的两个方面,一个是该取的,一个是该舍的。

我们要对善知识的话深信不移,对于他教诫我们不能做的,如果只是今天没有做,明天还是照样去做,那是没有用的;同时教授我们要去做的,必须老老实实地做,一直坚持下去,才会有成就。

如果只遵守教授而不遵守教诫,或者反过来,都是不行的。就像冷热阴阳的相生相克一样,所有的教授教诫都要遵行无违,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自己听法后能够依教奉行,并将学习实践的心得为他人宣说,广为流通,这就是后善流通。

如理听闻佛法能够让我们开启智慧,乃至于佛陀讲完一座法后,就有许多人开悟证果。

其实我们学习佛法,无论听闻也好,看书也好,都不能停留在文字理论上面,文字只是一种符号,是表征佛法的,我们一定要趣入文字背后的内涵,才能够启发智慧,得到佛法真实的受用。

佛陀所有的言教都是我们修行的教授,都是现前对治烦恼究竟圆满成佛的。

我们容易去接受文字理论,但是要体悟到内涵就不容易。

我们学佛法是要通过如理听闻、思维、修习,到最后是要得到智慧,由智慧才能到彼岸,究竟地解脱生死。

我们要以智慧解决问题,而不是以经论的文字语句解释问题。

佛在四依法中讲“依义不依语”,学文字是为了得到内涵,听闻、看书是要通达佛法,解真实义。

如《瑜伽师地论》说:“由诸菩萨思惟法时但依其义、不依文故,于佛世尊一切所说密意语言能随悟入。”

很多人学佛要么在文字上转,要么在义理上转,从这个概念推到那个概念,没办法现为教授。

现为教授有什么效应?就是在听闻的当下,现行烦恼得到调伏,开启智慧,很多疑惑得到破除。

佛陀有一次生病,正在休息,这时阿难在外面给别人讲佛法,讲到精进的时候,佛陀听到了,马上就坐了起来。阿难看到了,就问佛陀为什么不休息,佛陀说我听到你讲精进,心里好欢喜啊!

佛在生病时都是这样示现的,一听到法,内心马上就能够相应。学习佛法真正能够现为教授了,就会有这样的功效。

如果听法久了,不想再听了,甚至疲掉了,好乐心没有了,那就是学出了问题。

有些人学到最后成了“老油条”,什么道理都懂,烦恼却不能调伏,就是没有做到现为教授。

佛法就要让圣言活起来现为教授,要想办法真正体会佛法的内涵,真正体会到了佛法的境界,对法才会有感觉,才会生起不可动摇的信心。

比如说我们对三宝的功德真正有了体会,才能谈得上建立终极信仰,就是要成佛、取证涅槃。

真正建立起终极信仰的人,遇到什么境界都不会怯弱,每一天都很清楚为何而活者,所以内心很踏实,也非常有力量。

如果体会不到佛法的内涵,就会感到佛法这么好,为什么我学了这么久还有如此多的烦恼和问题?就会疑惑重重。

我们学习佛法,不能把圣言现为教授的原因何在呢?《大乘起信论》说:“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

我们在人生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感受到痛苦也好,快乐也好,美好也好,丑陋也好,都是自己的妄念产生出来的,是分别心分别出来的。

我们肉眼所看到的事物,只能看到外表现象,无法辨别本质。因为我们只是看到局部、有限时空因缘下的事物现象,以及由这些现象所产生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感受、知识、经验等。

这些都是凡夫内心当中的经验,同时也是问题,必须用佛法去净化和提升。

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听闻佛法时就会以个人的经验和认知去理解佛法,这就是问题所在。

学习佛法必须要借助语言文字,儒家也讲“文以载道”,语言文字是承载佛法的工具,在佛法中叫做名言。

在学习佛法之前,我们接触的都是世间名言,也就是世间的语言文字,它是用来安立诸法和表达思想的工具,可是世间人却反而受到这套工具的支配和束缚。

因为凡夫的名言所指的都是世间法,它是从分别心出来的,从烦恼出来的。我们的一切看法、想法、观念,都是受名言的支配,不仅会导致自己内在起烦恼,还会影响别人。

佛法就不一样了,所讲的都是圣者的名言,它也有所指,却是从智慧流露出来的,所有言说皆依诸法实相,清晰地指出问题所在,但又不落入名言的执着中。

凡夫被世间名言束缚住了,跳不出去,不能得到解脱。因此必须用圣者的名言来代替世间名言,否则你执着世间的一套名言,就难以接受佛教中圣者的名言,就会被束缚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