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大众学佛网
入门须知 佛学常识 在家修行 佛与人生 佛化家庭
主页/ 佛教因果定律/ 文章正文

菩萨是怎样修行的?远离嗔恨,你的修行就会越来越好!

导读:菩萨是怎样修行的?远离嗔恨,你的修行就会越来越好!《佛子行》里讲:“于求妙果之佛子,一切损害如宝藏,故于诸众无怨恨,修持安忍佛子行”,意思是说:想要追求菩提妙果的菩萨,对于一切的损害应该犹如宝藏一...
菩萨是怎样修行的?远离嗔恨,你的修行就会越来越好!

《佛子行》里讲:“于求妙果之佛子,一切损害如宝藏,故于诸众无怨恨,修持安忍佛子行”,意思是说:想要追求菩提妙果的菩萨,对于一切的损害应该犹如宝藏一样去看待,所以当遇到怨敌伤害的时候,安住在对一切众生没有丝毫怨恨心的状态中修持安忍,这就是佛子行。

“于求妙果之佛子,一切损害如宝藏”,首先已经发了菩提心,修持了菩提心的正行,在行为时怎么做呢?安忍的修法也是菩萨关键的殊胜修法,因为安忍和菩提道直接有很大的联系。安忍的对立面就是嗔恨,而嗔恨和菩提心是矛盾的。嗔恨有情就会失坏菩提心,所以通过安忍的修法来泯灭嗔恨心, 也是整个大乘当中比较重要的修法。现在已经发了菩提心,想要追求菩提妙果的佛子,对于一切的损害,应该有一种比较善妙的如理作意。

在世间当中,我们流转轮回这么长时间,在无量的时间当中,无法计算到底伤害了多少众生。一部分众生已经成佛,不会回来找我们算账了;有一部分众生暂时转生到其他地方,没有办法找我们算账;还有一部分众生转到我们身边。当转生到身边的时候,因为以前我曾经伤害过他,现在他伤害我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我们总是遇到很多损害自己的人,不悦意的事情非常多。当遇到这些事情时,怎么办呢?“如宝藏”,当贫穷的时候,遇到一个大宝藏,而且这个宝藏就是属于自己的,没有任何法律上的问题。真的找到这样一个大宝藏,我们会非常高兴,从今以后遣除了贫穷,解决了后顾之忧,过上了幸福富足的生活。犹如一般的穷人遇到宝藏产生欢喜心一样,追求菩提妙果的佛子对于一切的损害,内心应该安住在值遇大宝藏的状态中。

我们一看就知道,这很难做到。

当自己受到损害的时候,自然反应就是不高兴,马上就生嗔心,想要去损害对方;好一点的话,就是克制自己,不要动怒,然后想办法平息自己的嗔恨心;在不生嗔心的基础上,还要产生一个如遇宝藏一样大欢喜的状态,我们知道这的确不容易。

为什么要产生一个如遇宝藏一样的心态呢?因为损害对于修行的帮助非常大。在《入行论》当中也讲,“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所有的难行当中,没有胜过安忍的。一方面因为安忍很难修,所以功德非常大。自己现在正是需要很多功德的时候,因为我们要成佛、利益众生,福报必须要大,功德必须非常迅猛。而安忍的修法,可以帮助我们达成这样的目标。另外,安忍可以清净我们相续中无始以来的很多罪业,引发后续的很多功德。

关键是安忍可以让我们的心成熟。以前我们的心是很生涩的。为什么说我们的心很生涩呢?并不是说我们很年轻,处于青春期的时候,心很青涩。所有凡夫的心都非常生涩,为什么呢?因为根本没有任何安忍的能力,不成熟,所以只要遇到一点点伤害,马上就不高兴。只不过有些人,内心当中的不高兴不表现出来,他可以把它消化掉。有些人可能涵养稍微大一点,一般的小事不在乎,但是遇到很大的事情时,一般人就忍不了了。或者说一两次可以忍,但是忍无可忍的时候,也会爆发。世间也有这方面的教言——事不过三,我可以忍你两次,第三次就不行了,觉得有理由反击、生嗔了。

从佛法的角度来讲,这是远远不够的。世间的心,因为没有办法做圆满安忍的缘故,所以是不成熟、很生涩的心。当了解安忍的修法,刻意通过一两次、三四次逐渐地修安忍,我们的心可以慢慢成熟,就会和一般世间比较生涩的心完完全全拉开距离。因为菩萨是成熟的心,所以无论众生怎么样给他伤害,都不会起任何的波澜,而是通过慈爱心去观待对方,永远不会舍弃利益对方的心。

这些都是通过不断地安忍,逐渐培养起来的。现在有人来帮助我们培养,提供修安忍的素材,对于一个想要成就、让自己的心量快速成熟的菩萨来讲,是不可多得的机缘,就像遇到宝藏,意味着他就要富裕、衣食无忧一样,所以遇到了伤害自己的有情,就预示着自己的心要逐渐成熟。因此菩萨把损害自己的众生看成宝藏,而不会看成怨敌和打击的对象,他把对方看成一个非常欢喜的能够帮助自己修行的最好助缘,是一个成就的前兆。为什么不高兴呢?可以让自己的心成熟,从凡夫的状态转变到菩萨的状态。这么直接的善妙因缘到来了,肯定会很高兴。

我们在家里打坐修安忍,没有遇到对境,可能感觉还可以,但是出来之后,因为没有遇到对境的伤害,在家里闭关修行的安忍,也经不起考验,所以在遇到违缘的时候,能够修安忍,可以逐渐让自己的心成熟。

为什么“一切损害如宝藏”的原因,前面大概分析了一些。下面就是教诲修安忍,“故于诸众无怨恨,修持安忍佛子行”。修持安忍的时候,应该“于诸众无怨恨”,在没有任何怨恨的情况下,修持安忍波罗蜜多。别人不能忍的,自己要安忍,不是强制性的忍,而是真正不产生嗔恨心。

世间所认知的安忍,和佛法当中,有不一样的地方。佛法以不生嗔心为安忍,世间以不爆发为安忍,因为他想到了以后的事情,“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如果现在爆发出来,可能就失去了以后报复的机会,所以不会爆发出来。

世间上的人,没有爆发不等于安忍。内心当中嗔恨心是很强烈的,只不过不让它显现出来而已,根本没有安忍。有时候看到一些电视剧里,有的人受欺负的时候,虽然拳头攥得很紧,牙齿咬得很紧,眼睛瞪着对方,但是就是不敢爆发,一看就知道,肯定没有安忍。表面上看当时是忍了,其实内心当中并没有忍。

而反过来讲,虽然菩萨爆发了,但是内心当中没有生嗔心,这才是安忍。因为菩萨可以爆发,内心当中很平静,对对方没有任何嗔心,所以真正的安忍并不是什么动作都没有,这要看自己的修行情况。作为初级修行者,一般来讲,在爆发的时候内心很平静,基本上是做不到的,所以首先不要爆发,不要让事态扩大,然后内心当中尽量通过学习到的正知正念去平复嗔恨心。当内心无嗔的状态修得比较纯熟了,比如三地菩萨的安忍波罗蜜多到达彼岸,安忍度已经非常圆满了。

三地菩萨的安忍是不一样的,超越了凡夫人认为的安忍。当一个人对三地菩萨没事找事的时候,三地菩萨直接就会反击了,而且因为安住在菩萨的相续当中,他很平静地去反击,反击的时候特别准确,一下就找到对方的要害,但是他内心当中不会有嗔心,而且是以菩提心的摄受做出反应。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成就者,为什么还要做这些事情呢?是不是他没有安忍?这不一定。他表面上好像没有安忍,但是内心当中是安忍的,没有任何嗔心。

以没有嗔心为安忍,外表是否爆发和内心是否有嗔心,没有必然的联系。一般人修行没有到量的时候,外表爆发,基本上就表示他内心也在爆发。菩萨不一样,比如愤怒本尊,外表已经显得很愤怒了,把这么多的人踩到脚下,还有獠牙、火焰、兵器等,但内心当中完完全全安住在大菩提心当中。似乎是矛盾的,其实并不矛盾,他的修行已经到量以后,就会这样,三地菩萨安忍修得非常纯熟,无论如何不生嗔心的时候,有可能在外表上爆发出来,对弟子训斥、打骂等等。我们说,怎么搞的,上师现在不安忍了。实际上他内心当中没有嗔恨心,就是安住在安忍。世间人不爆发,不等于他在安忍。这方面我们要进行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