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大众学佛网
入门须知 佛学常识 在家修行 佛与人生 佛化家庭
主页/ 佛教因果定律/ 文章正文

连载4:中华经典记忆的高效复习策略!

导读:连载4:中华经典记忆的高效复习策略!重视复习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而“复习者,记忆之大事也。”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一开始为了赶进度,一直狂背,而忽视了复习。一开始背...
连载4:中华经典记忆的高效复习策略!

重视复习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而“复习者,记忆之大事也。”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一开始为了赶进度,一直狂背,而忽视了复习。一开始背的内容不多,可能这个危害不会太明显,后来随着记忆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难,记忆的内容之间互相混淆,一旦没有及时复习,那背过的内容就“不堪回首”了。

一开始,我用于新学和复习的时间比例大概是5:1。一开始只是古诗词,也没觉得有什么。当我按顺序背到第6本经典的时候,我发现前面几本都快忘光了。连我最熟悉、复习次数最 多的古诗词(因为有超过2个星期在背新经典而没有复习),错误率居然在50%以上。当时真的好崩溃,眼看就要比赛了。所以赶紧调整策略,增多复习的时间,每天新学和复习的时间接近了1:1。虽然感觉进度稍微慢了一点,但是背过的不容易忘记了,这样最后反而加快了整个进度。

这是比赛前4天的复习表

如果复习的次数多,那么每次复习只需要几十分钟,最后就会背得很牢固。相反,如果中途忘记复习,隔了一段时间才来复习,你会发现有80%都忘记了,心里会产生非常挫败的感觉。更糟糕的是,本来你只需要几十分钟复习就好,现在又得花和新学差不多的时间来重新背一遍。为了赶进度而忽视复习,就是《谏太宗十思疏》说的“根不固而求木之长”,不可取也。

复习时间

俗话说,穷则思变。因为我的备赛时间很“穷”,所以我经常思考如何“挤”时间。

【碎片时间】

欧阳修读书有“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也。这次备赛,我的背书时间倒不止“三上”。因为白天要上班,加之通勤时间较长,所以每天能心无旁骛学习的时间大概只有3个小时,这远远不够。所以我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来做简单的复习。每天搭地铁、坐公交、等电梯、吃饭、走路、洗澡、刷牙……这些碎片时间加起来大概有2.5个小时,这样每天多出2.5个小时来学习,(换个角度思考,这也是以前的我每天浪费的时间)不过考虑到碎片时间没法进行深度的思考和学习,所以大部分碎片时间都用来复习和强化编码。

把记忆桩整理出来,路上可以强化

【赖床的时间】

赛前10天,我深感时间的紧缺,所以我打算“逼”自己早起。可是嘴上说早起,身体却很老实,一直赖在床上。但是我是一个目标感比较强的人,我知道现在不复习的话,今天任务就完成不了。于是我就把《金刚经》放在床头边,闭着眼睛在嘴里嘟囔着《金刚经》的内容,然后背错了或想不起的时候就睁开眼睛翻书。这样既能赖床,又能复习。

我真的很后悔没有早点发现这个方法。用这个方法有3个好处:第一,心里有满足感,因为我不用强迫自己起床,就能复习,最后当我起床的时候,我已经复习了半本书,这个过程满足了我“睡觉”和“复习”的双重心理需求。第二,每当我背错或者背不出的时候,我的脑子就会更清醒,这样背着背着,也就自然醒了。第三,我因此找到了自己学习效率最高的时间段。我发现了原来头脑最清晰,学习效率最高的时候就是刚睡醒的时候,刚睡醒的时候脑袋就像一张白纸,在这个时间记东西都特别深刻。(因为刚睡醒的时候没有“前摄抑制”。)所以最后几轮复习,我都专门把早上刚睡醒的时间留着去背最难背的内容,效果甚好。

复习频率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大脑记忆的东西在24小时后约有70%-80%会遗忘掉。所以东尼·博赞先生在书里提到了“5次复习法”,也就是在学习一样东西后,应该进行5次复习,让瞬间记忆变成长久记忆,复习的频率分别是:学完的10分钟内,1天后,1周后,1个月后,3-6个月后。

一开始,我差不多是按照这个规律去复习的,背第一本的时候倒也没发现什么不对,后来发现因为短时间内背太多东西,如果在1周后才进行第3次复习,那一周后我基本是需要重新背诵的,这太可怕了!又得花很长很长的时间。所以我深刻意识到,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于是我把自己的复习频率调整成:学完的10分钟后,一天后,2天后,4天后,1周后,2周后……按照这样比较高频率的复习方式,我发现背过的内容就不容易忘记了,也很少出现要重背的情况。

复习诀窍

【形式上:模拟比赛】

孙子在《虚实篇》里说道:“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也就是说,凡先到达战地等待敌军的就会精力充沛、主动安逸,而后到达战地匆忙投入战斗的就会被动劳累。其实不单单是打战,比赛也是这样的。只不过这里的“先处战地”不是让你坐飞机搭高铁提前到比赛场地,而是让你的心理状态提前到达比赛的状态,所以模拟比赛不失为一种高效的复习战术。

自己背诵和让别人抽背,大脑的反应状态是不一样的。这次备赛,每背完一本经典,我就会让家人帮忙抽背,完全按照比赛的抽背形式,然后背错的就记下来,复习之后重新背,直到背对为止。等到最后进行紧密型总复习时,8本经典,一轮又一轮,不断抽背。正确率从50%、70%、到80%。到80%的时候,说明记忆已经相对稳定了,所以我会在背错的地方用荧光笔做记号,专门复习这些有标记的内容,然后再继续提高正确率。

老子说:“为大于其细。”我平时抽背的时候很注重细节,换种说法就是很苛刻,比如说什么时候是“佛”,什么时候是“如来”,什么时候是“须菩提言”,什么时候是“须菩提白佛言”……哪怕是一个“也”,我都会用各种方法来记住。这样,到最后一轮复习的时候,我会用另一种颜色的荧光笔来标记,看一下最后还背错的究竟是什么地方,专门强化。

我是一本一本抽背的,一开始有点痛苦,因为错太多了,很难受,而且费时也长,我记得《孙子兵法》第一次抽背的时候花了我整整8个小时,背得断断续续,背的人难受,抽背的人更难受。于是我决定把背错的内容一句一句理清逻辑,果然理清了逻辑关系之后正确率就蹭蹭地网上飚!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逻辑法”的原因。到最后一次抽背,整本《孙子兵法》我只用了1.5个小时。因为已经很顺了,问什么答什么,都不需要太多反应的时间。

【内容上:归纳对比】

我复习的时候会对每本经典的特点规律做归纳,对容易混淆的内容做对比分析,比如说:

1.《中华诗词一百首》上册的第1-40首,下册1-46首的作者都是唐朝的,所以这些就不用专门去记朝代。2.《大学》每一章最后一句都是“此谓……”例:此谓修身在正其心。3.《道德经》里表达“所以”这个意思的时候,用“故”或者“是以”,而一般提到“圣人”的做法时,前面一般是“是以”而不是“故”例:《道德经》第3章: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同样的表述还有第7、12、29、72、73、77、78、79章4.《道德经》一般前面提到圣人做了选择取舍,后面会用“故去彼取此。”来做总结。例: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5.《孙子兵法》每一篇的第一句开头都是“孙子曰:”6.《忠经》和《孝经》的第1章都是总述,而2-6章都是按照职位高低来排序,分别从天子到平民百姓。7.《金刚经》里提到很多次“法布施”与其它布施的对比,但每一次“布施”的内容以及“所得福德”都不一样,不做归纳对比的话很容易混淆。直到比赛前一周我也一直混淆着,抽背了4次,每次遇到这些内容,脑子里就像一团浆糊,怎么都分不清。后来痛定思痛,就做了一个专门对比“布施”的表,再根据这个表来复习,背诵的时候思路就很清晰。

还有很多内容可以归纳对比的,就不一一展开了,这是我备赛的时候做的一些归纳的笔记:

本来是不想放自己的笔记,因为字实在是太丑了,但是郭老师说放出来可以让大家心理平衡一下

《菜根谭》的名字源于一句话——嚼得菜根,百事可做。其实这次“中华经典记忆大赛”对于我来说,意义也是如此:背得经典,百书可读,万事可做。当你体验过——连续2个多月月,拒绝一切娱乐诱惑,心无旁骛地背下8本难啃的国学经典,并乐在其中。那么你会发现,此后再没有什么书是读不进去、背不下来的,也再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做成的。只要你想!

国学经典记忆的路上,我们比肩而行。这是最后一篇连载的文章,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