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大众学佛网
慧能大师 莲池大师 达摩祖师 虚云法师 弘一法师
主页/ 仁禅法师/ 文章正文

辩论时,必须要依据教证、依圣言量

导读:不管你有多高的修行境界,在辩论的时候,都要依据教证,也就是必须依圣言量,这是古德传承下来的一个芳规。与古德相比,现代学佛人根性陋劣,在抉择正知见,或者与道友辩论的时候,不依祖师芳规,不举教证,推理也没有任何依据,总之就是师心自用,自以为是。出口即言:“我觉得应该怎样、我认为是这样”等等。  《中庸》里讲的“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就是对这种...

辩论时,必须要依据教证、依圣言量

  不管你有多高的修行境界,在辩论的时候,都要依据教证,也就是必须依圣言量,这是古德传承下来的一个芳规。

  与古德相比,现代学佛人根性陋劣,在抉择正知见,或者与道友辩论的时候,不依祖师芳规,不举教证,推理也没有任何依据,总之就是师心自用,自以为是。出口即言:“我觉得应该怎样、我认为是这样”等等。

  《中庸》里讲的“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就是对这种人的写照。愚昧的人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卑贱的人率性而为、独断专行。当然,初学者不明此理,则另当别论。

  真正的智者不会随意说“我觉得应该是这样”,他必须要引圣言。从世间来讲,须依权威的典籍,比如儒家的经典;如果是学佛者,就要引用佛经圣言量。当然佛弟子跟世间人辩论,也没必要引佛经,就引世间人共同承许的一些经典。但佛弟子之间辩论,佛教内部辩论,那就引大家共同承许的佛经教证。

  所以,我们在辩论的时候,要随学善导大师及古代的高僧大德,依照祖师传下来的芳规,通过理证、教证如理如法地辩论,不能凭自己分别念毫无根据地想象。你自己推导出的观点,如果很合理,当然很好,再加上佛经教证,那就更有说服力,更让人产生胜解、增上信心。

  关于这个问题,来看唐朝(唐末到五代之间)永明延寿大师《宗镜录》里面是怎么说的。

  《宗镜录》:“且如西天上代二十八祖,此土六祖,乃至洪州马祖大师及南阳忠国师鹅湖大义禅师,思空山本净禅师等,并博通经论,圆悟自心,所有示徒皆引论证,终不出自胸臆,妄有指陈。是以绵历岁华,真风不坠。以圣言为定量,邪伪难移。用至教为指南,依凭有据。”

\

  永明禅师《宗镜录》的文字非常优美,读诵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法义也非常殊胜、非常深妙。当然这个地方并没有讲特别深奥的法义,只是指出古代的一种芳规。

  西天祖师乃至于此土六祖以及后来的禅师,虽然已经“圆悟自心”,大彻大悟了,但是他们给徒众开示的时候,都要引教证、经论,而不会用“自胸臆”,也就是不会按自己的观点去讲解。所以他们开示的法要经得起岁月的考验,无论经历多少朝代,都“真风不坠”。这种芳规是非常殊胜的,也是必须的。

  但是唐朝之后,这种芳规就逐渐衰微,到现在就根本不注重了。

  曾经遇到过一位法师,据说曾阅过藏,《宗镜录》也看了六、七遍,但我与之谈起讲法时,应该要提前准备佛经及权威祖师大德的教言,以作引用,他就接受不了,认为“讲法应该讲自己的话,引教证有什么意思呢?只是拾人牙慧而已!”口气非常狂妄,好像已经开悟了,要讲自己心地中流出来的东西了。

  实际上,即使已经开悟了,按照芳规,讲法还是应该依圣言量。像南阳慧忠国师、马祖等这些大祖师,他们讲法的时候都要引教证,而现在的人竟然觉得引经论教证就是拾人牙慧,要说自己的话才行,这实际上非常愚昧可笑。

  永明禅师在最后告诫我们:“以圣言为定量,邪伪难移。用至教为指南,依凭有据。”这句教言有两层含义:

  第一,以圣言量定邪正。因为佛的圣言是决定的,不是不定的,是我们抉择、衡量的标准;所以有了圣言量这个标准,邪的、虚假的就无从逃避,自然现其邪伪之真面目。

  第二,以圣言量作为修行的依据、指南。因为圣言量是佛讲的,依此修习绝对不会错。

  摘自:仁禅法师《观经四帖疏讲记》

  原文标题:辩论时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净土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