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大众学佛网
慧能大师 莲池大师 达摩祖师 虚云法师 弘一法师
主页/ 菩提法师/ 文章正文

读印顺导师之《方便之道》

导读:读印顺导师之《方便之道》菩提法师  一、绪论  《方便之道》一书收于《华雨集》的第二册,是印顺导师“从一般的方便道,来说明印度佛法的流变,表示印度佛教史的一面”(1)的力作。一切佛法是出现于印度人间,因释尊在印度成佛说法而开始的,而一切教典的原本,都是使用印度人的语文,经传诵、记录而流传下来的。佛法在印度的长期(约一千六百年)流传、分化、嬗变。印顺导师把它分为:“一、‘佛法\’;二、‘大乘佛法\’...

  读印顺导师之《方便之道》

  菩提法师

  一、绪论

  《方便之道》一书收于《华雨集》的第二册,是印顺导师“从一般的方便道,来说明印度佛法的流变,表示印度佛教史的一面”(1)的力作。一切佛法是出现于印度人间,因释尊在印度成佛说法而开始的,而一切教典的原本,都是使用印度人的语文,经传诵、记录而流传下来的。佛法在印度的长期(约一千六百年)流传、分化、嬗变。印顺导师把它分为:“一、‘佛法\’;二、‘大乘佛法\’;三、‘秘密大乘佛法\’”(2)三个时期。而三大时期的演化,印顺导师曾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中这样说:“从佛法而演进到大乘佛法的过程中,有一项是可以看作根本原因的,那就是佛涅槃所引起的,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3)《方便之道》一书正是基于这一根本理念,而予“佛法”、“大乘佛法”在演进过程中一合理的解说,并通过充分、缜密、详实的史料、典藉予以论证。对方便道的施设及其发展,都作了清晰的说明与交待。并认为:“佛法”是解脱道,“大乘佛法”是菩提道;解脱道是甚深的,菩提道是难行的。为了宏法利生,无论是摄引初学,种植出世善根,或是适应当时当地的一般根机,不能不善巧的施设方便。佛法展开的修行方便是重“信”的,浅近容易一些,也就能普及一些。‘佛法如大海,渐入渐深’。所以由浅而深,由易入难,不能不说是善巧的方便。不过古代的方便,有些是适应神教的低级信行;有些是适应不务实际的信行,如过分的重视方便,以为是究竟无上的,那不免‘买椟还珠\’了!”印顺导师对方便道的这一精辟见解,对于那些只求方便,“不务实际”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催醒剂。

  二、方便道之施设

  “释尊修证而得究竟解脱的,名为法。佛是正法的圆满体证者,教法由佛而传出,所以名为佛法。”(4)这是印顺导师对“佛法”的理解。佛法是甚深的,是一般人所不容易信受契入的。释尊为了众生………人类的难以教化,起初曾有不想说法的传说,但是众生虽难以受化,毕竟还是有烦恼薄而根性利的。也就是说,众生极难化度,但到底也有可以度脱的,因此佛才决定为众生说法,开展了他觉世度人的法门。

  释尊是以八正道而现等正觉,八正道亦是一切圣者所共由的,称为“古仙人道”。若离了八正道是不可能现等正觉与涅槃的,因此,“八正道为圣道的总纲”。(5)八正道就是中道,也就是佛法的解脱道。“中道………。八支圣道的修行,是以正见为先导的。从众生身心自体去观察,通达缘起“此有故彼有,此生而彼生”而苦蕴集;“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而苦蕴灭。苦蕴集是生死流转,苦蕴灭是解脱涅槃。如实知缘起的集灭而修行,达到悟真谛,就成为圣者”。(6)这是印顺导师依中道正法……。如实的解脱道而阐明“佛法”的根本意趣。但是,“中道正行的修证,对于一般根性来说,到底是难了一些。因为众生无始以来,一直系缚在‘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中,成为众生……。。人的特性。核心是自我,表现为(情感的)‘我我所爱\’;在知识开展中,成为‘我我所见\’,而更根深柢固的,是(意志的)‘我我所慢\’。要彻悟缘起无我,离见、爱、慢而究竟解脱,不能不说是‘甚深\’了,释尊大慈悲心,不舍众生,所以有方便道的施设!”(7)这是印顺导师对方便之道产生的原因,作一简明扼要的回答。

  三、方便道之发展

  释尊安立的方便道,是在佛法的开展中次第形成的:“初修与四不坏净(又名四证净、四证信。即佛证净、法证净、僧证净、僧证净。)相关的四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其次念五事: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舍。末后再加入念天,就是六念”。(8)六念法门是以信为先导的方便,特别是在家弟子的方便道。它有一般宗教的共通性,有安定内心,却除忧怖的作用。但六念法门的演化,随著佛陀涅槃后,佛弟子对佛陀的永恒怀念,念佛法门也特别地发达起来。

  释尊的涅槃,引起佛弟子内心无比的怀念。对佛的忆念,深深地存在于内心,表现于事相方面的是对佛陀遗体(舍利)、遗迹(如诞生处、成佛处、转*轮处、入涅槃处)、遗物(如佛所用过的钵等)的崇敬与巡礼。印顺导师在《方便之道》第三章方便道之发展趋向中说:“佛灭后造佛舍利塔、造严饰的佛像,彩画佛像以华、香、幡、盖、音乐,供养佛塔与佛像;歌赞佛的功德;向佛塔、佛像,礼拜、合掌、举手、低头;称南无佛,这些就是成佛的“异方便”,是释尊涅槃后,佛弟子怀念佛,在神教化的气运中发展起来的”。(9)

  念佛是以信为方便的易行道,是适于信行人的法门。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念佛被赋予了“他力”色彩,念佛可免厄难,念佛可不堕地狱,念佛可得佛力的救济,更进一步地念佛可净除业障、念佛可往生净土、念佛可不退菩提。念佛功德的不断强化,使得念佛法门逐渐地兴盛起来。十方佛的确信,更增添了念佛法门的普及。印顺导师在《方便之道》第六章第二节大乘念佛三昧中说:念佛法门的广大流行,念他方佛经典的不断传出,表示了“大乘佛法”界的一项重要意义。根本原因是:“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释尊在世,佛弟子见佛,闻法,如说修行。佛涅槃后,虽还是闻法、修行,在一般佛弟子的心目中,到底没有佛那样的应机开示,鞭辟入里。从释尊入灭到弥勒成佛,要经一段漫长(而没有佛法的时期)。修学佛法的,如还没有见谛,得须陀洹果,虽凭善业而往来人间天上,但长期不逢佛法,是有误失堕落的可能的,这该是佛弟子永恒怀念的重要因素。现在十方有佛。胜解念佛而三昧成就的,能见佛,能闻佛法,还能与佛问答,那真是太理想了!念佛的往生佛国,可以不离见佛闻法;能满足佛弟子的愿望,是一切念佛法门盛行的原因。

  四、方便道的主要内容

  “释尊涅槃了,引起佛弟子无限的怀念。部分佛子的怀念,倾向于形而上的,理想化的,引出了“大乘佛法”的新境界”。(10)听闻、受持、亲近、读、诵、为他说、正忆念,书写、供养,施与他人等通俗易行的方便,是大乘兴起时,因教界书写圣典而展开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八总合持经的方便为:“一者、书写,二者、供养,三者、传流(施他),四者、谛听,五者、自读,六者、忆持,七者、广说,八者、自诵,九者、思惟,十者、修行”。(11)《方便之道》第二章大乘念法法门,印顺导师这样说:“大乘的智行是“念法”为主的,以受持,读、诵等为方便,因经的‘书写\’而流行,信行是‘念佛\’为主的,以持名、礼拜、忏悔等为方便,因‘佛像\’的兴起而盛行。”(12)对修行易行道的方法,《大智度论》更作了如下的说明:“菩萨法,昼三时,夜三时,常行三事:一者,清旦偏袒右肩,合掌礼十方佛言:我某甲,若今世,若过(去)世,无量劫身、口、意恶业罪,于十方现在佛前忏悔,愿令灭除,不复更作。中、暮、夜三亦如是。二者、念十方三世诸佛所行功德,及弟子众所有功德,随喜劝助,三者,劝请现在十方诸佛初转*轮,及请诸佛久住世间无量劫,度脱一切。菩萨行此三事,功德无量,转近得佛。”(13)易行道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到《普贤行愿品》则可说是集易行道之大成:“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营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14)这些都可说是信方便的易行道。

  在“佛法”中,忏悔是进修的方便,到了“大乘佛法”,忏悔罪业成为日常修持的方便。因此,《方便之道》的第四章忏悔业障,从“佛法”中忏悔的原始意义,进行剖析,从而说明忏悔业障在重信的“大乘佛法”中的演进过程。印顺导师说:“大乘忏法,是日三时,夜三时……每天六次的在十方佛前起悔。“佛法”的本义,只忏悔现生所作的恶业,随犯随忏,勿使障碍圣道的修行(僧伽内部,更有维护僧伽清净的意义)。过去生中所作的恶业,可说是不加理会的。重要的是现生的离恶行善,降伏、断除烦恼,如烦恼不起、降伏、断除,身、语、意三业一定清净,能修善以趣入圣道;趣入圣道,那过去无边的业力,一时失却了感报的可能性。“大乘佛法”的易行道,特重忏悔无始以来的恶业(主张离烦恼根本的我法二执的,是智证的大乘),与“佛法有著非常不同的意义。虽然能真诚忏悔的,时时忏悔的,改往修来,也有离恶向善的作用,然从佛法的思想发展来说,这是值得重视的。”(15)为什么呢?“可能是,佛教界业报说的发达。”在业报说通俗流布中,一般信众,可能带有一些宿命论的倾向。而忏悔业障的涵义及方法也就多了些世俗迷妄的行为,以至近代中国佛教,皆以经忏佛事为忏悔的方便了。

  五、方便道与往生净土

  “往生”是死此生彼的一般用语,如往生天上,往生地狱。以“往生净土”来说,十方净土,随愿往生,所以也并不等于往生西方净土。而中国佛教,说到“净土”似乎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说到“往生”,就是往生西方。“这表示了中国佛教界,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净土信仰的普遍、深远”。(16)

  十方净土虽多,无如东西言两大净土普及。而东方阿众佛的妙喜净土,却因重智证的甚深行而渐被人们遗忘。唯有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是重信的易行道,在通俗普及的情况下盛行起来。印顺导师在《方便之道》第五章,往生极乐净土中说:“东方阿众佛土,如旭日东升,象征了菩萨的初发大心,广修六度万行,长劫在生列间度众生,而归于成佛,入涅槃;是重智的。西方阿弥陀佛,如落日潜辉,不是消失了,而是佛光辉耀于那边……彼土(彼岸,也就是涅槃异名);重于佛德的摄受,重于信行。”(17)重于信行的方便道,理所当然地被人们所乐意信受。况且,阿弥陀佛的净土是最胜最第一的,特别是:十方世界众生,发愿往生阿弥陀佛国的,一定能往生极乐,甚至传出“十念乃至一念”皆可往生。往生西方极乐国土的主要条件是“一心不乱”,“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往生彼国”。但是这些重要的条件,随著称念阿弥陀佛的盛行,而似乎变得无关紧要,以为只要信仰,不分持戒犯戒,作善作恶,依阿弥陀佛的悲愿都可以往生极乐,那是颠倒胜义,自误误人了!”(18)

  “大乘佛法”的主流,是甚深广大的菩萨道。菩萨发大菩提心,凡是有利于众生的,没有不能施舍的,没有不能忍受的;菩萨行难行大行,而能历劫在生死中,利益众生,菩萨实在太伟大了!但由于法门是“甚深难解”,众生的根性又是怯劣的多,所以向往有心,而苦于修行不易,深感自己的业障深重,即使发心修行,也容易退失这所以有念佛方便的易行道”。(19)往生极乐国是殊胜的易行道,不是为了享受安乐,而是为了精进修习佛道。在那边没有障碍,不会退落,容易修行,所以是易行道。如以为:往生极乐就是永远享福;或以为生极乐,生死已了;或者想像为往生即是成佛。以往生极乐为目的,而不知从此正好修行,实在是误解佛的方便之道。

  原始的念佛是从“六念”而生起的,随著“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念佛的内容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起初念佛是念佛的色身为主,佛涅槃后,不见佛的色身,自绘画的,木、石等造的佛像流行,有佛的具体形象,可以忆念思惟,念佛观就盛行起来。所以修念佛法门的,要先观佛像,然后“闭目思惟,系心在像”。观像心得安住,能开目闭目,“坐卧行步,常得见佛”。这就是观像,从佛像观、生身观、功德法身观,至十方佛观,是进一步发展到念佛见佛的般舟三昧(或名念佛三昧);是“大乘佛法”中念佛的深化。这样的念佛,对于一般根性的众生来说是无法达到的,因此,持名念佛的易行道,得到了普遍的称扬。尤其在中国,念佛法门的普及曾达到“家家弥陀佛”程度,足见持名念佛的盛行。时至今日,持名念佛仍被为净宗某大德推为唯一的念佛法门,可见其影响之深远与广大,易行道的持名念佛,约教化的普及来说,确是值得赞叹的!但若以为念佛一门,无事不办,那未免辜负了佛陀施设易行道的方便妙用,而埋没了大乘法的深义大行!

  结束语

  上来的论述,是依印顺导师《方便之道》的内容,而作一“展转传抄”的说明,若有不妥之处,敬请诸大德指正!最后,引用印顺导师在《印度佛教思想史》自序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方便,是不能没有的;方便适应,才能有利于佛法的弘布。然方便过时而不再适应的,应有‘正直舍方便\’的精神,阐扬佛法的真义,应用有利于人间,净化人间的方便。希望诚信的读者,从印度佛教思想的流变中,能时时回顾,不忘正法,为正法而怀念人间的佛陀!”(20)

  1999、9、1 作于澳洲雪梨华藏寺

  附注:

  (1)《方便之道》第十页

  (2)《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

  (3)《方便之道》第三页

\

  (4)《方便之道》第十0页

  (5)《方便之道》第二十五页

  (6)《方便之道》第四十页

  (7)《方便之道》第四十一页

  (8)《方便之道》第四十八页

  (9)《方便之道》第六十二页

  (10)《方便之道》第九十六页

  (11)《大智度论》卷七

  (12)《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13)《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卷八

  (14)《方便之道》第一一九页

  (15)《方便之道》第一八七页

  (16)《方便之道》第二一六页

  (17)《方便之道》第二二一页

  (18)《方便之道》第二三一页

  (19)《方便之道》第二三三页

  (20)《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