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大众学佛网
南怀瑾 黄念祖 李炳南 刘素云 钟茂森
主页/ 曹越/ 文章正文

观自在的境界

导读:问:谁是观自在菩萨?答: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也称观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依耳根圆通法门而证悟,并且救苦寻声,大悲应化,广行救度,观世音三个字很恰当地概括了菩萨大慈大悲的特性,称观自在菩萨,则表示这位菩萨所证悟的境界。  问:什么是观自在的境界?  答:观有观察、观想、观照的含义,凡夫以我执为出发点,运用第六意识,不断谋划计度,以求取自身安乐,此为凡夫之观,妄执六尘缘影为自身心,并以妄想心...

观自在的境界

  问:谁是观自在菩萨?

  答: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也称观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依耳根圆通法门而证悟,并且救苦寻声,大悲应化,广行救度,观世音三个字很恰当地概括了菩萨大慈大悲的特性,称观自在菩萨,则表示这位菩萨所证悟的境界。

  问:什么是观自在的境界?

  答:观有观察、观想、观照的含义,凡夫以我执为出发点,运用第六意识,不断谋划计度,以求取自身安乐,此为凡夫之观,妄执六尘缘影为自身心,并以妄想心进行观察,自他对待,内生烦恼障,外生所知障,所以不可自在解脱。修行人欲求解脱,以种种法门进行修行,但无明未破之前,一切作为还是以虚妄我执为出发点,但求我修功德、我往生净土、我成佛、我度众生,等等,还是以第六意识观察、观想,真智未开,依然不能自在,一切修为只是修道的资粮与加行。二乘行人虽然我执已破,但法见犹存,还未证得真正自在。

  大菩萨证悟法界自性后,转识成智,第六意识转为妙观察智,以妙观察智照见一切无不消归法界体性,法界体性更显妙用无穷,不但不受万法支配,且能洞察万事万物的本源,进而自在支配万法,得大自在。所以观自在的境界就是,能观照自心,不为世出世间的万物所动,心自如如不动,应众生缘而悲天悯人,以大悲救度为己任,以解脱无碍,生同体大悲即如来藏大悲光辉周遍法界,所以观自在菩萨应众生的业力而相续显现救解众生轮回之苦。

  观修

  问:怎样才能契入观自在的境界呢?

  答:首先要明了什么是能观,什么是所观。能观的当然是心,我们的心是妄想心,而观自在菩萨的心是妙明真心。

  问:妄心与真心是什么关系呢?

  答:妄心的本体就是妙明真心。可以用水比喻真心,用波浪比喻妄心,可知全波是水,妄心也是真心的妙用。众生随妄心流转而不知返照,一念返照,即可遣妄归真,所以说迷悟只在一念之别,这一念决定了你是用妄心修观还是用真心修观,也决定了你能否契入观自在的境界,禅净密一切法门皆以此为分水岭。

  所观的是境,凡夫执著外境为实有,自他对待而修观,实际上一切境也都是妙明真心的显现,明了了这个道理,观修才会逐渐相应。我们凡夫,都执著这个色身是自己,整天为这个色身的享受而忙碌,不惜造种种恶业,随业迁转而受种种果报,所以轮回难出,不能自在。

  见性的菩萨,明了内身心、外世界不过是妙明真心的虚妄显现,身体不是真我,意识心也不是真我,于是了无挂碍,不再随外缘流转,逐渐心境一如,得大自在。憨山大师在《心经直指》中说:“修般若之所以成功迅速者,以人人皆具此真如妙性也。诸佛证之,以为神通妙用,众生迷之,以作妄想尘劳,所以日用而不知,昧此本真,枉受辛苦,可不哀哉!苟能顿悟本有,当下回光返照,一念熏修,则生死情关忽然隳破,犹如千年暗室,一灯能破,更不别求方便耳!”

\

  观修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存境灭心观,寄能观之心于所观之境上,比如密宗观想皈依境,禅宗参话头,净土宗执持佛号,功夫纯熟时,妄心忽歇,妙明真心自然显现。

  第二个阶段,存心灭境观,明心见性以后,了知一切境界都是真心所现,于是不取于境,但观自心,如是保任,而慧光朗照。

  第三个阶段,心境一如观,至保任功夫纯熟,则保任之执亦舍,即心即境,即境即心,任运自在,事事无碍,这才是得大自在的境界。